-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文章或演讲等作品的文辞雄健,富有感染力的特点。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口才、辞令等出色。
- 例句
- 1. 他的演讲真是萧斧之音,让人心潮澎湃。2. 这篇文章用词精准,萧斧之笔,引人入胜。
- 基本含义
- 指辞章刻画、文辞雄健,有力而富有感染力。
- 基本解释
古代兵器斧钺。萧,通“ 肃 ”。《说文·艸部》“萧,艾蒿也。从艸,肃声” 清 段玉裁 注:“与肃同音通用。萧墙、萧斧皆训肃。”按,因斧鉞用于刑罚,故取严肃之义。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讐於弱 薛 ,譬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 唐 孔颖达 《〈春秋正义〉序》:“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文》词:“千里风飞雷厉,四校星流彗扫,萧斧剉春葱。” 清 吴伟业 《退谷歌》:“ 武陵 洞口闻野哭,萧斧斫尽桃花林。”一说萧斧即越斧,见《文选·左思〈魏都赋〉》 李周翰 注。一说萧斧即芟艾之斧,见 徐锴 《说文解字繫传·艸部·萧》。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文辞、口才相关的成语,如“辞章之笔”、“辞宗之作”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讲解真是萧斧之音,我听得非常认真。2. 初中生:这篇作文的文辞雄健,富有感染力,真是一篇萧斧之作。3. 高中生:他的演讲用词精准,萧斧之笔,令人深思。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萧斧”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萧斧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当时,孔子早年曾留学于鲁国,他在鲁国时曾帮助鲁国君主整理文书,并以其雄辩口才和深厚学识赢得了君主的赞赏。后来,孔子离开鲁国,君主非常想念他,于是写信给孔子,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在信中,君主写道:“君子之于我,犹斧斤斧斤也。”意思是说,孔子对他的影响如同一把锋利的斧子,深入人心,难以磨灭。这就是“萧斧”一词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把萧,发出悲凉的音乐声,然后将这把萧转变为一把斧子,象征力量和能力。这样,你就可以记住“萧斧”表示文辞雄健,有力而富有感染力。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萧斧是由“萧”和“斧”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萧,古代一种乐器,有悲凉、哀怨之音;斧,砍伐树木的工具,象征力量和能力。萧斧表示文辞雄健,有力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