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疑繆 ”。可疑和谬误之处。 三国 吴 韦昭 《国语解叙》:“遭 秦 之乱,幽而復光, 贾生 、 史迁 颇综述焉。及 刘光禄 於 汉成 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谬。”《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每省簿书,未尝下筹,徒屈指心计,尽发疑谬,下吏以此服之。”《新唐书·崔义玄传》:“ 义玄 有章句学,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輒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文献通考·经籍二二》:“杂史者,正史编年之外,别为一家,体制不纯,事多异闻,言或过实,然藉以质正疑谬,补缉闕遗,后之为史者,有以取资。”
- 基本含义
- 怀疑错误或荒谬之处。
- 详细解释
- 疑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由“疑”和“谬”两个字组成。疑意为怀疑,不相信;谬意为错误、荒谬。疑谬一词用来形容对某种观点、说法或事物产生怀疑,认为其存在错误或荒谬之处。
- 使用场景
- 当你对某个观点或说法感到怀疑,并认为其存在错误或荒谬之处时,可以使用疑谬来表达你的想法。
- 故事起源
- 疑谬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的《洪范解》中。杨慎是明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洪范解》一书中解释了《洪范》一书中的词语和观点。在其中,他使用了疑谬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些观点的怀疑和质疑。
- 词语结构
- 疑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疑”为动词,意为怀疑,不相信;“谬”为名词,意为错误、荒谬。
- 例句
- 1. 他对这个理论提出了疑谬,认为其中存在逻辑上的错误。2.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精神,对各种观点进行疑谬。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疑谬的发音“yí miù”与“一秒”进行联想,表示对某种观点进行怀疑的一瞬间。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书籍或参与讨论来进一步了解疑谬的使用场景和相关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他的说法有疑谬,觉得他说的不对。2. 初中生:老师的解释有疑谬,我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性。3. 高中生:他对这个理论提出了疑谬,认为其中存在逻辑上的错误。4. 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精神,对各种观点进行疑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