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该成语主要用于批评那些通过盗取他人名声或成就来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人。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讨论社会问题、谈论人际关系等。
- 例句
- 1. 他通过盗名的手段获得了这个职位。2. 这位艺术家因为盗名而受到了很多批评。
- 基本含义
- 指盗用他人的名声或成就,冒充他人的身份。
- 基本解释
(1).窃取名声。《荀子·不苟》:“是姦人将以盗名於晻世者也。” 杨倞 注:“姦人盗富贵贫贱之名於昏闇之世。晻,与暗同。” 汉 焦赣 《易林·大畜之益》:“虐众盗名,雄鷄折颈。” 宋 晁补之 《沉丘县学记》:“好更张喜事者,乃始务修此以盗名於众人不为之中。” 明 方孝孺 《默山精舍记》:“苟无其道而乐居乎位,是窃禄也;不以其道而自肆於隐,是盗名也。” 清 曾国藩 《日记·省克》:“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
(2).盗贼之名。 宋 龚开 《宋江三十六人赞序》:“彼 跖 与 江 ,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跡而无讳者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如“窃据要津”、“窃玉偷香”等,来扩展对盗取行为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盗名别人的功课,被老师发现了。2. 初中生:那个选手盗名别人的成绩,以为能够骗过大家。3. 高中生:这个作家被指控盗名他人的作品,引发了很多争议。4. 大学生:他因为盗名别人的研究成果而受到了学术界的谴责。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了一个关于盗名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齐鲁公的大臣,他在朝廷中表现出色,深受君王的赏识和信任。有一天,有人冒充齐鲁公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君王,内容是要求将齐鲁公贬斥。君王信以为真,对齐鲁公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对他进行调查和打压。后来,真相大白,君王得知是有人盗用了齐鲁公的名字,并向他道歉。从此,人们用“盗名”来形容盗取他人名声的行为。
- 英文翻译
1.(窃取声名) steal glory one does not deserve; seek undeserved publicity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盗名”记忆成“偷别人的名字”。想象一个人偷偷地将别人的名字偷走,然后冒充成他人的身份。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盗”和“名”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盗名是指以假冒伪劣的方式盗取他人的名声或成就,并冒充他人的身份。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那些利用他人的名声或成就来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