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立场或主张,经常改变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 例句
- 1. 他的意见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真是行苇不定。2. 这个人总是行苇不定,做事没有一贯性。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行为像苇草一样摇摆不定,没有定见或主张。
- 基本解释
路旁的芦苇。《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按,古文 毛 序以为泛言 周 王朝先世之忠厚,今文三家遗说则以为专写 公刘 的仁德。后遂用为仁慈的典实。多用于称颂朝廷。 汉 班彪 《北征赋》:“慕 公刘 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 晋 慧远 《答何镇南》:“上极行苇之仁,内匹 释迦 之慈。”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况我国家仁敷行苇,泽霈漏泉。”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宗室宴》:“ 乾隆 甲子,上宴王公及近支宗室百餘人於 丰泽园 ,更其殿名 惇叙殿 ,以示行苇燕毛之意。”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人的行为态度相关的成语,如“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决定去哪个游乐园的时候总是行苇不定,不知道该选哪个。2. 初中生:我同桌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总是行苇不定,一会儿赞同,一会儿反对。3. 高中生:老师问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些同学行苇不定,没有明确的立场。4. 大学生:在团队讨论中,有些成员的意见行苇不定,导致进展缓慢。
- 故事起源
- 关于成语“行苇”的故事起源并没有具体的记载。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苇草随风摇摆的形象来记忆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水边,身体像苇草一样摇摆不定,表示他没有坚定的立场或主张。
- 词语结构
- 行苇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行”和“苇”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行苇形容人的行为态度摇摆不定,没有坚定的立场或主张。苇草生长在水边,因为水流的摇摆而随风摇曳,所以用来比喻人的行为不稳定、没有坚定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