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忠正与奸邪。 晋 殷仲文 《罪衅解尚书表》:“宜其极法,以判忠邪。”《旧唐书·李峤传》:“今忠邪既辨,具物惟新,赏罚倘乖,下人安劝?” 郭沫若 《屈原》第三幕:“哼,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
- 基本含义
- 指忠诚与邪恶并存,既有忠心耿耿之意,又有邪恶之心。
- 详细解释
- 忠邪这个成语,表示一个人在表面上表现忠诚,但内心却满是邪恶的心思。这种人通常会以虚伪的方式对待他人,表面上似乎很忠诚,但实际上却有着不良的目的和行为。
- 使用场景
- 忠邪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表面上看似忠诚而实际上心怀不轨、行为不端的人。例如,可以用来形容某个政治家在外表上表现得很忠诚,但实际上却在背地里进行一些不光彩的活动。
- 故事起源
- 关于忠邪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成语的含义来看,可以推测它的起源与古代的官场斗争密切相关。在古代,官场上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常常会表现出一副忠诚的样子,但实际上却暗地里进行各种勾当。
- 词语结构
- 忠邪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忠”表示忠诚,而“邪”表示邪恶。这两个字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意义。
- 例句
- 1. 他表面上对领导忠心耿耿,但实际上却暗地里进行一些邪恶的勾当。2. 这个政客总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忠心耿耿,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忠邪不分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忠”字和“邪”字分别和忠诚和邪恶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另外,可以尝试将这两个字的形状与其含义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忠诚和邪恶相关的成语,例如“忠言逆耳”、“邪不压正”等,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概念在汉语中的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班上有一个同学,他表面上很听话,但实际上却总是偷偷地捉弄我们,真是忠邪不分。2. 初中生: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正直,但实际上却在做一些违法的事情,真是忠邪并存。3. 高中生:那个学生会装作很忠诚的样子去巴结老师,但实际上他却在暗地里传授一些不良的信息,真是忠邪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