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释义]
(1) (名)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体制;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来决定的。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
(2) (名)国家的体面。〈外〉日语。
[构成]
偏正式:国(体
- 英文翻译
1.(国家体制) state system
- 详细解释
◎ 国体 guótǐ
(1) [minister]∶大臣辅佐国君,就像人体有股肱一样,故称大臣为国体
(2) [state system;form of the government]
(3) 国家的典章制度
(4) 国家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君主国与共和国。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体制,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来决定的
(1).大臣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穀梁传·昭公十五年》:“大夫,国体也。” 范宁 注:“君之卿佐,是谓股肱,故曰国体。”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 伊尹 、 吕望 是也。”
(2).国家的典章制度;治国之法。《汉书·成帝纪》:“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於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宋 陆游 《谢台谏启》:“望重朝纲,学通国体。” 清 姚莹 《与陆制军书》:“国体具存,纪纲不紊。”
(3).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明史·徐溥传》:“外国相侵,有司檄諭之足矣,无劳遣使。万一抗令,则亏损国体。”《平山冷燕》第一回:“今恐叨饮过量,醉后失仪,有伤国体。”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 载垣 端华 均著加恩,赐令自尽……此为国体起见,非朕之有私於 载垣 端华 也。”
(4).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体制,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来决定的。
- 基本含义
- 国家的体制和政治制度。
- 使用场景
- 国体一词通常用于讨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体制,可以用于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和讨论中。
- 故事起源
- 国体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它提到了“国体”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形态和组织形式。
- 词语结构
- 国体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这个国家的国体是社会主义。2. 了解一个国家的国体对于研究其发展和政治形态很重要。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国家政治制度”相关的词语进行联想,例如国家、政治、制度等,以帮助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进一步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体制,学习不同国家的国体特点和发展历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治形态和运作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国家的国体是社会主义。2. 初中生:国体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形态和组织形式。3. 高中生:了解一个国家的国体对于研究其发展和政治形态很重要。4. 大学生:国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体制,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政府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