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能够看穿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能力。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能够辨别事物的本质或真相。
- 例句
- 1. 他很会识韩,能够看出别人的真实意图。2. 她识韩的能力很强,能够辨别事物的本质。
- 基本含义
- 指能够识别韩信的才能,比喻能够辨别人的真实面目或能力。
- 基本解释
犹识 荆 。 宋 洪适 《与交代沉正言启》:“久驰慕 藺 之诚,尚阻识 韩 之愿。” 明 鹿善继 《与纪万石书》:“不肖即投林息影,未遂识 韩 ,而脉脉之思,久飞越盈盈之水矣。” 清 黄景仁 《赠白下周幔亭》诗:“识 韩 未遂失交臂,遇合岂有神物监?”参见“ 识荆 ”。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识时务者为俊杰”、“识人不看年”等,来进一步扩展对于识人能力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识韩的能力很强,能够看出同学们的真实意图。2. 初中生:他很会识韩,能够辨别人的能力和潜力。3. 高中生:识韩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4. 大学生:识韩是一个关键的领导能力,能够帮助我们辨别人的真实能力和意图。
- 故事起源
- 故事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讲述了刘邦和韩信之间的一次渡河事件。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识韩”与“识别韩信”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自己像韩信一样,能够看穿别人的真实面目。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识”和“韩”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识韩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韩信是刘邦的重要将领,他深得刘邦的信任。一次,刘邦和韩信一起渡河,韩信故意让刘邦先过去,然后他故意掉进水里。刘邦见状,没有救韩信,而是继续前行。后来,刘邦问韩信为什么这样做,韩信回答说:“如果陛下救了我,那么我就不配做您的将军,因为一个将军应该为国家和人民考虑。”刘邦听后大为赞赏,对他更加信任有加。因此,“识韩”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成语,用来形容能够辨别人的真实面目或能力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