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被砍削的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庞涓 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2).伐木。 宋 苏轼 《真兴寺阁》诗:“当年 王中令 ,斫木南山赬。”
- 基本含义
- 指砍伐木材,比喻有才能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 详细解释
- 斫木是一个四字成语,由“斫”和“木”两个字组成。斫意为砍伐,木指木材。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砍伐木材,比喻有才能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通过努力和才华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抱负。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具有出色的能力和才华,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场景。比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工程师能够巧妙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者一个作家能够写出优秀的作品。它也可以用来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做伍子胥的人,他年轻时曾被楚国的君主所囚禁。后来,他逃脱了囚禁,并利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楚国立下了大功。伍子胥被楚国君主赏识,并被任命为大司马,负责军事事务。他在楚国的统治期间,通过斫伐山林,充分利用木材,为楚国建设了许多战船,增强了楚国的军事力量。因此,人们将他的才能和努力比喻为斫木。
- 词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斫”和“木”。
- 例句
- 1. 他是一个斫木之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2. 这位画家的作品真是斫木之材,每一幅画都令人惊叹。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成语拆分为两个独立的词语来记忆。斫木可以理解为“砍伐木材”,然后将这个意象与有才能的人能够发挥才能的意思联系起来。可以将这个成语与一个有才华的木匠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他通过斫伐木材来展示他的才能。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的成语和文化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成语的起源和用法。了解更多成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爸爸是一个斫木之才,他总是能够帮我解决学习上的问题。2. 初中生:老师是一个斫木之材,她能够很好地组织课堂,让我们更好地学习。3. 高中生: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斫木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