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菩提常常用于佛教文化、哲学讨论以及修行的语境中。也可以用于比喻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智慧和启示的场景。
- 例句
- 1. 他通过长期的修行,最终获得了菩提的智慧。2.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接近菩提的境界。
- 基本含义
- 指佛教中的菩提树,比喻佛法的真理和智慧。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佛教用语,指觉悟的境界。〈外〉梵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佛教文化和哲学,了解菩提的更多含义和相关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通过勤奋学习,能够获得菩提的智慧。2. 初中生: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够接近菩提的境界。3. 高中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追求菩提的智慧,而不是追逐虚浮的名利。4. 大学生:通过学习佛教哲学,我希望能够领悟到菩提的真谛,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 故事起源
- 成语“菩提”源于佛教经典《大般若经》中的故事。据说佛陀在成道前曾在菩提树下修行七七四十九天,最终获得了菩提智慧,成为了佛陀。因此,菩提成为了佛法的象征。
- 英文翻译
1.{佛教} bodhi, supreme wisdom or enlightenment, necessary to th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菩提”与佛教文化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一片菩提树下修行,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菩提是一个名词,没有特定的成语结构。
- 详细解释
◎ 菩提 pútí
[梵Bodhi] 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
(1).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
(2).树名。即菩提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 菩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