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噤齘的词语解释
噤齘的意思
拼音:jìn xiè    注音:ㄐㄧㄣˋ ㄒㄧㄝ ˋ
使用场景
噤齘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重要场合或关键时刻保持沉默,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在会议上,如果有人对某个问题噤齘不语,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信,或者担心触怒他人。
例句
1. 在会议上,他噤齘不语,没有发表任何意见。2. 她对这个问题感到很困惑,只能噤齘不语。
基本含义
指沉默不语,不敢发言或不愿发表意见。
基本解释

(1).切齿怒恨貌。《北史·彭乐传》:“ 神武 虽喜其胜,且怒,令伏诸地……举刀将下者三,噤齘良久,乃止。” 唐 仲长敖 《覈生赋》:“法术之士,能不噤齘,仰则扼腕,俯则攘袂。” 清 唐孙华 《赠夏重》诗:“所以当涂人,疾视久噤齘。”
(2).闭口不言。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裘文达公》:“凡遇政事,诸大臣或探圣意,噤齘不前,而公独抗声有犯无隐。”
(3).毛发森森竖立貌。 清 袁枚 《新齐谐·陈清恪公吹气退鬼》:“冷风一阵如冰,毛髮噤齘。”

延伸学习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成语,可以查阅成语词典或参考相关的故事和例句,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班级辩论赛中,有的同学噤齘不语,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2. 初中生:面对老师的质疑,他噤齘不语,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3. 高中生:考试前,同学们都噤齘不语,专心复习知识。4. 大学生:在学术讨论中,他噤齘不语,默默地听取其他人的观点。
故事起源
噤齘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十一年》的记载中。当时,齐国大夫公孙鞅在齐国的国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的一些政策引起了其他大夫的不满。当公孙鞅在国君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其他大夫都噤齘不语,不敢直接反驳。这个故事成为了噤齘这个成语的起源。
记忆技巧
记忆噤齘这个成语可以通过将其与“闭口不语”或“不敢发言”等意思联系起来。可以尝试将这个成语与自己在某种情况下保持沉默的经历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
词语结构
噤齘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结构简洁明了。
详细解释
噤齘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噤意为闭口不语,齘意为不敢发言。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保持沉默,不敢或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观点。
(0)
诗文中出现“噤齘”的诗词

寄徐直翁侍郎二首·其二

忆昨纷纷众喙鸣,怪君噤齘久无声。

得非家客留廷尉,或是闺人沮仲卿。

白璧微瑕终古在,黄金横带霎时荣。

从来公议无情甚,莫遣蒙斋独擅名。

(0)

苦雨行

雨师昼夜驱龙行,一雨三月无停声。

乌沉兔没不敢出,仰视天日长冥冥。

冬寒凛烈春未已,浸淫木气浑归水。

稚阳欲茁老阴遏,乃张母权侵厥子。

寒风吹天不肯高,阴云四压天周遭。

娲皇补处今毕漏,石炼五色难坚牢。

尽倾海水向天半,惊波怒涛满空散。

竟无一片乾净土,著足大地成泥烂。

雄雷噤齘鸣雌雷,百虫朒缩户不开。

花藏柳匿避雨气,虽有羯鼓安能催?

物过为淫极必反,下士谈天叹天远。

恐将降魃来止雨,倒行逆施两俱损。

不然不日复不月,地晦天昏寒水发。

几疑世将入混沌,待起盘古冢中骨。

欲书绿章上青帝,请收政权屏阴翳。

膏雨和风各听令,万方重纪岁华丽。

(0)

渡江作

舟中不知波涛大,耳中但觉风声快。

推篷起叱咄咄怪,我头欲昂船欲拜。

一波轩轩九州隘,一壶不见千金卖。

蛟龙作势舞泙湃,馋口呀呀幸人败。

平时风顺一帆挂,船尾舟人跂脚话。

张帆今入长江界,众目睽睽口噤齘

而我无端发深喟,世途无处无机械,安得长如此时戒。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诗人
孟云卿 邓牧 叶清臣 廉希宪 杜仁杰 张子容 张佳胤 惠士奇 姚崇 柳中庸 吕夷简 李衡 李昂 刘琨 杨发 孔天胤 许兰 翁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