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人表面上对别人表示尊敬或崇拜,但实际上心里并不认同或支持对方的观点或行为。可以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虚伪行为。
- 例句
- 1. 他对上司表面上一副佛龛的样子,实际上心里早就对他失去了信任。2. 她总是佛龛地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却对普通人冷漠无情。
- 基本含义
- 指虚伪地假装尊敬或崇拜某人。
- 基本解释
◎ 佛龛 fókān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虚伪、伪装相关的成语,如“假装正经”、“伪善”等,可以加深对这类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级里像个佛龛一样,对老师总是一副恭敬的样子,实际上却经常捣乱。2. 初中生:那个同学对老师总是佛龛地表示赞同,但私下里却经常批评老师的做法。3. 高中生:他在社交场合总是佛龛地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却对普通人漠不关心。
- 故事起源
- 成语“佛龛”来源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有人在佛堂前供奉了一个佛龛,表面上装得很虔诚,实际上却是为了欺骗别人。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佛龛”这个成语的来源。
- 英文翻译
1.niche for a statue of the Buddha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面前有一个佛龛,表面上他虔诚地向佛龛敬礼,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却没有真正的崇敬之意。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语+佛龛
- 详细解释
(1).指佛寺。《说郛》卷六十引 宋 无名氏《鸡林志·佛龕》:“ 龟山 有佛龕,林木益邃,传云罗汉三藏行化至此涤齿。” 清 孙枝蔚 《金山》诗:“计碍渔家艇,烽明古佛龕。”
(2).供佛的小阁或石室。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隔西首一间,设月窗,紧对佛龕,本为作佛事者斋食之地,余即设榻其中。” 郑振铎 《西行书简·云岗》:“其东西二壁各有八佛龛;每龛的帏饰,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