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意思,思维迟缓,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情况。
- 例句
- 1.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在社交场合总是显得木讷。2. 他说话总是迟疑不决,给人一种木讷的感觉。
-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说话或表达自己的意思迟钝、拙笨,不善于与人交流。
- 基本解释
[释义]
(形)〈书〉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
[构成]
并列式:木+讷
[例句]
他是个木讷的人。(作定语)
- 延伸学习
- 1. 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包括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2. 学习其他形容人不善于交流的成语,如“拙于辞令”、“口齿不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虽然聪明,但在班级演讲比赛中总是表现得很木讷。初中生:他虽然在科学竞赛中获得了好成绩,但在社交场合总是显得木讷。高中生:他的思维很缜密,但在辩论比赛中总是显得木讷。
- 故事起源
- 故事源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讲述了一个齐人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被王问到时只能回答“吾闻其声而知其虎也”,被王称为“木讷”。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木讷”与“木头人”联想起来,木头人动作迟缓、拙笨,与“木讷”的含义相符。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形容词。
- 详细解释
(1).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訥,近仁。” 何晏 集解引 王肃 曰:“木,质朴;訥,迟钝。”《后汉书·韦彪传》:“宜鉴 嗇夫 捷急之对,深思 絳侯 木訥之功也。” 宋 黄庭坚 《古意赠郑彦能八音歌》:“木訥赤子心,百巧令人老。”《明史·傅珪传》:“ 珪 居閒类木訥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
(2).泛指质朴,无文饰。 唐 颜真卿 《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文胜质,则綉其鞶帨;质胜文,则野於礼乐而木訥不华。”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一:“我听着他那木讷而低抑的声音……晓得他的内心是虔诚地在替 德甫 哀悼着的。”
(3).指木讷的人。 唐 林滋 《木人赋》:“既无丧无得,亦不识不知。跡异草莱,其言也无莠;情同木訥,其行也有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