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隐匿身份或隐藏自己的地位。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隐藏真相或避免被人察觉。
- 例句
- 1. 他躐等藏在人群中,不愿意被人发现。2. 这个秘密一直躐等在暗处,没有被揭露出来。
- 基本含义
- 躲藏、隐匿。
- 基本解释
◎ 躐等 lièděng
[skip over the normal steps] 越级;不循原有序列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礼记·学记》
- 延伸学习
- 学习其他与隐匿、隐藏相关的成语,如“隐姓埋名”、“隐晦”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躐等中找到了躲猫猫的好地方。2. 初中生:他躐等藏在角落里,不愿意被人看到。3. 高中生:这个秘密一直躐等在黑暗中,没有被揭露出来。4. 大学生:他通过躐等的方式,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身份。
- 故事起源
- 躐等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酷吏列传》中。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李斯的官员,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成为了秦朝的重要官员。然而,李斯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常常采取隐匿身份的方式,不让人发现他的真实身份。因此,人们就用“躐等”来形容他的行为。
- 英文翻译
1.(超越等级; 不按次序) skip over the normal steps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躐等”拆分开来记忆。其中,“躐”可以联想为躲藏或隐藏,而“等”可以联想为地位或身份。通过联想记忆,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躐等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详细解释
逾越等级;不按次序。《礼记·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孔颖达 疏:“踰越等差。” 宋 沉括 《谢知制诰表》:“如臣之比,盖不出庶寮之间;量力而共,詎敢蒙躐等之进。” 郭沫若 《我的学生时代》:“学问是严整的一套,你不能够躐等,也不能够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