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日常参朝的官吏。《新唐书·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 唐 张籍 《酬秘书王丞见寄》诗:“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原注:“ 唐 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宋史·礼志十九》:“至 元丰 中官制行,始詔侍从官而上,日朝 垂拱 ,谓之常参官。”
- 基本含义
- 指经常向上级请教、征求意见的官员,也用来形容经常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的人。
- 详细解释
- 常参官是由“常”、“参”、“官”三个字组成。其中,“常”表示经常、常常;“参”表示请教、征求意见;“官”表示官员、有经验的人。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经常向上级请教、征求意见的官员,也可用来形容经常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的人。
- 使用场景
- 常参官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勤于向他人请教、学习,表示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提升自己的努力。在工作场合中,常参官可以指那些积极向领导请教、学习的员工;在学习中,常参官可以指那些勤于向老师、同学请教的学生。
- 故事起源
- 常参官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官员,他非常勤奋好学,经常向上级请教、征求意见,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他的上级非常赞赏他的勤奋和学习态度,并给予了他很多帮助和指导。因此,人们用“常参官”来形容那些勤于向他人请教、学习的人。
- 词语结构
- 常参官的结构是“常”+“参”+“官”。
- 例句
- 1. 他是一个常参官的人,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2. 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他总是常参官,向领导请教经验和方法。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常参官这个成语:1. 将“常参官”分解为“常”、“参”、“官”,分别记忆它们的意思。2. 可以联想一个勤奋好学的官员,他经常向上级请教、学习,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成语相关的知识,例如其他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以及成语的来源和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是一个常参官的学生,我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2. 初中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喜欢常参官,向老师请教学习方法。3. 高中生:我希望成为一个常参官的学生,我会积极向老师请教,提升自己的能力。4.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我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常参官的学生,不断向老师请教、学习。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会保持常参官的态度,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