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漏滴常用于形容工作、行动或事情中的小疏忽、小错误。它可以用来提醒人们重视细节,避免疏忽大意。
- 例句
- 1. 他平时非常细心,工作从来没有一点漏滴。2. 这个项目的成功,取决于每个人都不能有漏滴的疏忽。
- 基本含义
- 指非常精细、严密的事物出现了一点小疏漏或错误。
- 基本解释
漏壶滴下的水点。 辽 王徽 《然灯夜述怀》诗:“夷身幸入 华胥 境,甚惜今朝漏滴残。” 明 孟称舜 《死里逃生》第四折:“天上定盘浑不错,人间漏滴果无差。”
- 延伸学习
- 1. 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细节相关的成语,如“一丝不苟”、“一毛不拔”等。2. 深入了解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做作业时漏掉了一个题目,老师批评了他一番。2. 初中生:我们班级组织的活动中,有同学的名字被漏掉了,导致他没有参加活动。3. 高中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中,出现了一点小漏洞,导致活动效果不如预期。4. 大学生:在实验室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实验数据的漏洞,需要重新进行实验。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您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漏滴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故事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修筑万里长城,为了确保长城的牢固和安全,他亲自视察工地。在一次视察中,秦始皇发现有一个砖瓦工在修筑长城时疏忽大意,因为一点小漏水而引起了他的不满和愤怒。他认为修筑长城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导致长城的不牢固。从此,漏滴成语就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工作中的小疏忽。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漏滴这个成语:1. 将成语“漏滴”与修筑长城的故事联系起来,想象秦始皇因为一点小漏水而大发雷霆的场景。2. 可以将成语“漏滴”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相关联,提醒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有疏漏。
- 词语结构
- 漏滴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漏”和名词“滴”组成。
- 详细解释
- 漏滴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容器或器物本应密封、不漏水的状态,但由于疏忽或缺陷而出现了一点点漏水。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或工作中的一点小差错或疏忽,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