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可用于讨论自然界的变化、人的性格或态度的变化等。
- 例句
- 1. 他的态度受形,时而热情,时而冷淡。2. 这种植物的外形受到气候的影响而变化。
- 基本含义
- 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呈现出相应的形态或状态。
- 基本解释
形成身体之形。《列子·力命》:“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骈胎》:“ 南齐 褚侍中 澄 《医説》论受形有云:‘阴阳俱至,非男非女之身;积血散分,駢胎品胎之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庄子的哲学思想,了解他对于事物变化的独特见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的花受到阳光的照射,叶子变得更绿了。2. 初中生:春天的气温升高,冰雪逐渐融化,河水受形,变得更宽更深。3. 高中生:人的思想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观念。
- 故事起源
- 受形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原文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绝对的存在。只有从相对的角度来看,才能看到事物的存在。这句话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也启发了人们对事物变化的思考。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受外形”的意思,即事物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形态。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
- 详细解释
- 成语“受形”指的是事物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相应的形态或状态。它强调了事物的变化与外界条件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