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对于重要事物或真理的无知和迷茫状态。可以用于批评某人对于明显的事实或真相视而不见,或者形容某人对于重要决策的愚昧和盲目。
- 例句
- 1. 他对这个问题完全愚迷,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2. 这个人愚迷地相信了一堆谣言,完全失去了判断力。
- 基本含义
- 愚昧迷惑,不明事理
- 基本解释
(1).愚昧而执迷不悟。《隋书·艺术传·庾质》:“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二折:“道兄,我看世俗之人,贪嗔爱慾,如青蝇之嗜血,似羣蚁之慕羶,只利趋前,竟忘溺死,好愚迷也。”《三国演义》第八九回:“汝兄愚迷,汝当諫之。”
(2).指愚昧迷惘之人。《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一折:“问是非海内,人我丛中,将那不晓事的愚迷劝。”
(3).愚弄迷惑。 清 方苞 《书<太史公自序>后》:“乃重为方士所愚迷。”
-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愚迷相关的成语,如“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等,以扩展你的汉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的行为真愚迷,不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2. 初中生:有些同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愚迷不已,不明白好好学习的好处。3. 高中生:他的观点完全愚迷,不符合实际情况。4. 大学生:有些人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非常愚迷,缺乏理性思考。5. 成年人:一些政府官员的决策完全愚迷,不顾民众的利益。希望这个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有一则故事:昭公问左师:“吾欲伐齐,可乎?”左师答:“可。”昭公又问:“吾欲伐宋,可乎?”左师答:“可。”昭公再问:“吾欲伐陈,可乎?”左师答:“可。”昭公说:“三者可乎?”左师答:“可。”昭公大怒,说:“愚民!”意思是说左师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从此,人们用“愚迷”来形容对事物不明事理的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愚迷”这个成语与“愚昧迷惑”这个含义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因为愚昧而迷失方向,不明事理的样子。
- 词语结构
- 愚迷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愚”和动词“迷”组成。
- 详细解释
- 愚迷指的是人们因为愚昧无知或迷失方向而不明事理。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认识和思考问题上的无知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