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连署常常出现在以下场景中:1. 政治议题:在政治选举、重大决策等公共事务中,人们可以通过连署来表达对某个政策或候选人的支持或反对。2. 社会请愿:在社会问题上,人们可以通过连署来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改善某个问题,例如环境保护、人权问题等。3. 公共呼吁:在某些重大事件中,人们可以通过连署来呼吁社会关注和支持,例如自然灾害、人道主义援助等。
- 例句
- 1. 很多人连署要求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 这个请愿活动已经连署了上万人的支持。
- 基本含义
- 指多人联合签署文件或请求,表示共同支持或反对某种事物。
- 基本解释
◎ 连署 liánshǔ
[countersigned;jointly signed] 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签署人的秘书或其他人连同的签字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以下内容:1. 了解中国古代的连署文化,包括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2. 学习其他与连署相关的成语,例如“联名”、“联合行动”等。3. 研究其他国家或文化中与连署类似的行为和词语,比较其异同之处。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连署要求学校增加更多的运动场地。2. 初中生:我们连署反对校园欺凌,希望学校采取更严厉的措施。3. 高中生:我们连署呼吁政府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4. 大学生:我们连署要求学校改善图书馆设施,提高学习环境的质量。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您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连署这个词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联名签署的方式来表达对某个事物的支持或反对。这种行为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非常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连署逐渐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词语,用来描述多人联合签署文件或请求的行为。
- 英文翻译
1.【经】 counter-sign; counter-signature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连署这个词语:1. 关联联合:连署是多人联合签署的行为,可以将“连”与“联合”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连署的含义。2. 想象签名:可以想象多个人在一张文件上签名,表示他们的共同支持或反对,帮助记忆连署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连署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连”表示多个人或事物之间的联系,而“署”表示签署文件或请求。
- 详细解释
(1).连名,联合署名。《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 崔季舒 等将諫也, 之推 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諫人, 之推 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差肩承詔旨,连署进封章。”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尔礼部事当奏即自奏,何必要我连署耶?”
(2).同一官署。《唐律·名例五·同职犯公坐》“诸同职犯公坐者” 唐 长孙无忌 疏议:“同职者,谓连署之官。” 唐 张籍 《题韦郎中新亭》诗:“成名同日官连署,此处经过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