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戒勅 ”。1.告戒。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袞 忧惧,戒敕官属愈谨。”《宋书·萧惠开传》:“ 惠开 先与 兴宗 名位略同,又经情欵,自以负衅摧屈,虑 兴宗 不能诣己,戒敕部下:‘ 蔡会稽 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边臣贪功生事,不足以示威,徒足以败坏疆议,理须戒敕。”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今日唯赖陛下戒勅有司,广为储备。”
(2).即戒书。 汉 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詔敕某官’,是为戒敕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 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詔誥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参见“ 戒书 ”。
- 基本含义
- 警戒、警示、戒备
- 详细解释
- 戒敕是指警戒、警示他人,使其保持警惕,防备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它强调了对于潜在危险的警觉性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 使用场景
- 戒敕常用于提醒他人不要掉以轻心、不要忽视潜在的危险或错误。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种警觉、警示的态度和行动。
- 故事起源
- 关于戒敕的具体故事起源目前尚不清楚,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见的成语之一,被广泛使用和流传。
- 词语结构
- 戒敕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戒”表示警戒、警示,而“敕”表示命令、指示。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表示警戒、警示他人的整体意义。
- 例句
- 1. 在进行登山活动时,我们要时刻戒敕可能出现的危险。2. 领导在会议上戒敕大家要谨慎处理这个重要的决策。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戒敕”与“警戒”和“警示”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它们都表示提醒、警觉和防备的意思。你可以将这个成语与相关的词汇进行联想,帮助记忆和理解。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通过阅读更多关于成语的故事和例句,进一步了解戒敕的用法和相关知识。还可以学习其他与戒敕意思相近或相似的成语,例如“警钟长鸣”、“提醒”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戒敕我们不要在课堂上玩手机。2. 初中生:父母戒敕我要注意安全,不要和陌生人随便交谈。3. 高中生:老师戒敕我们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不得作弊。4. 大学生:导师戒敕我们要认真对待科研工作,不要偷懒。5. 成年人:领导戒敕我们要保持工作状态,不要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