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纠正违误。《晋书·锺雅传》:“ 雅 直法绳违,百僚皆惮之。”《资治通鉴·唐高宗武德元年》:“ 瑀 亦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
- 基本含义
- 违背规定或约定
- 详细解释
- 绳违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绳”指的是绳索,象征着约束和规定,“违”则表示违背和违反。绳违的意思是指违背规定或约定,违反规矩和道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等情况。
- 使用场景
- 绳违常常用于描述违法乱纪、背离原则、违反规定的行为。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学生违反校规、社会公德的缺失等。
- 故事起源
- 关于绳违的故事并不多见,但有一则与孔子有关的故事与之相关。相传孔子有一次在一座桥上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正在用绳子系住桥的扶手。孔子问他为什么要用绳子系住桥扶手,那个人回答说:“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阻止人们违反规定跳下桥。”孔子听后说:“你这样做是绳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绳违是指违背规定或约定的行为。
- 词语结构
- 绳违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绳”是名词作主语,表示约束和规定;“违”是动词作谓语,表示违背和违反。
- 例句
- 1. 他绳违了公司的规定,被开除了。2. 这个学生经常绳违纪律,老师很头疼。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绳违”这个成语与违背规定的场景进行联想来记忆。例如,想象一个人用绳子绑住一群违反规定的人,形象地表达了违背约定的意思。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如“坚持不懈”、“言而无信”等,丰富自己的成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因为绳违纪律被老师批评了。2. 初中生:那个同学经常绳违学校的规定,给班级带来了很多麻烦。3. 高中生:他的绳违行为导致了他无法参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