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指无知的畜类。《文子·道德》:“夫聋虫虽愚,不害其所爱。”《淮南子·修务训》:“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时教而成,又况人乎?” 清 曹寅 《望雨谣》:“旱魃龙虫惨莫支,家家当户繰冰丝。”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听力非常差,像聋虫一样听不见。
- 详细解释
- 成语“聋虫”指的是人的听力非常差,像聋虫一样听不见。它用来形容那些对别人的劝告、指导或警告置若罔闻,听不进去别人的话,固执己见的人。
-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聋虫”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的人。例如,当一个人明明犯了错误,但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指导和建议时,我们可以说他是个聋虫。
- 故事起源
- 关于“聋虫”的故事起源不太清楚,但成语的意义源于人们对昆虫聋虫的观察。昆虫聋虫是一种听力非常差的昆虫,它们几乎无法听到声音。因此,人们用“聋虫”来比喻那些听不进别人话的人。
- 词语结构
- 成语“聋虫”的结构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分别是“聋”和“虫”。
- 例句
- 1. 他是个聋虫,别人怎么说他都听不进去。2. 我劝他不要去那个地方,可他就是个聋虫,听不进去我的话。
- 记忆技巧
- 要记忆成语“聋虫”,可以联想昆虫聋虫的特点,它们听力非常差,几乎听不到声音。可以想象一个人的耳朵里有一只聋虫,听不见任何声音,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听力相关的成语,例如“聪明过头聋了耳朵”、“耳聪目明”等,可以帮助拓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聋虫,老师说了好多次他都听不进去。2. 初中生:我的朋友就是个聋虫,别人再怎么劝他也不听。3. 高中生:他是个聋虫,别人告诉他这样做是错误的,他还是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