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些事物、话语或信息简明扼要,一听就能明白,不需要多加解释的情况。可以用于赞美别人的才智敏捷,以及形容自己对某些事情的敏感度。
- 例句
- 1. 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余耳就能明白。2. 我对音乐很敏感,一听就能知道它的好坏,真是余耳。
- 基本含义
- 指稍微一听,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或含义。
- 基本解释
秦 末 陈馀 、 张耳 的并称。 陈馀 、 张耳 ,原为刎颈之交,居约时,相然信死,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交友不终。后因以为势利之友的典故。 明 高启 《北郭秋夜喜徐幼文远来兼南游》诗:“愿君穷达存此心,勿使千年笑 餘 耳 。”参阅《汉书·张耳陈馀传》。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一目了然”、“一言以蔽之”等,来丰富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故事很简单,我余耳就明白了。2. 初中生:老师的讲解很清晰,我余耳就能听懂。3.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意思很深,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余耳。4. 大学生:老师的讲座很有深度,需要用余耳去理解其中的含义。
- 故事起源
- 余耳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九年》。当时,齐国有一位名叫子夏的学者,他有一天去拜访孔子,孔子问他:“你来了,是有什么事吗?”子夏回答说:“只是有一点小事,不值一提。”孔子听了子夏的回答,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称赞他的才智敏捷,说他“余耳”。从此,余耳成为了形容才智敏捷、一听就明白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余耳与“一听就明白”这个含义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自己的耳朵上多出一只余下的耳朵,表示只需稍微一听,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字组成,形容才智敏捷、一听就明白的情况。
- 详细解释
- 余耳由“余”和“耳”两个字组成。“余”表示多余、剩余,“耳”表示听觉。成语余耳形象地比喻只需稍微听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或含义,不需要多余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