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见于负面新闻报道、社会批评、文学作品等场景,用以形容官员的不端行为。
- 例句
- 1. 这位官员贪污受贿,完全是个县吏的典型。2. 他的行为如同一个县吏,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民众的死活。
- 基本含义
- 指担任县级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工作的官员。
- 基本解释
县之吏役。《管子·大匡》:“凡县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婴 已而试补县吏。”《汉书·卫青传》:“﹝ 郑季 ﹞以县吏给事侯家。” 唐 韩愈 《赠崔复州序》:“幽远之小民,其足跡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县吏乎?”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官制和官员的职责,以及现代社会对官员廉政的要求和反腐斗争的措施。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县吏应该为人民服务,不能贪污腐败。2. 初中生:我们要学习廉洁奉公的作风,不能成为县吏。3. 高中生:县吏的腐败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4. 大学生: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呼吁打击县吏的贪污行为。
- 故事起源
- 成语“县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制。古代县吏一般是由地方官府任命的,他们负责处理各种行政事务,但由于权力相对较小,容易被贪污腐败。因此,“县吏”成为了贪污腐败的代名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县吏贪污腐败的形象,将其与官员的不端行为联系起来,加深记忆。
- 词语结构
- 主体部分为“县吏”,表示官员的身份和职务。
- 详细解释
- 县吏是古代中国官制中的一种职务,负责管理和处理县级行政事务。成语“县吏”常用来形容官员贪污腐败、贪图私利、不负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