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负物常常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不愿意负责、推卸责任的人。它可以用来形容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例如,当一个人在工作中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将责任推给其他人时,可以说他在负物。
- 例句
- 1. 他总是找借口推卸责任,真是负物。2. 作为领导,你不能总是负物,要勇于承担责任。
- 基本含义
- 指不负责任、推卸责任。
- 基本解释
(1).背物;载物。《魏书·食货志》:“ 神龟 、 正光 之际,府藏盈溢, 灵太后 曾令公卿已下任力负物而取之。”《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宋 洪兴祖 补注:“此言鼇在海中,其负山若舟之负物,今释水而陆,反为人所负,何罪而见徙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其负物则少者轻,老者重。”
(2).有负众望。 唐 陈子昂 《为程处弼辞放流表》:“行不负物,心不愧神。”
(3).欠债。 明 徐献忠 《吴兴掌故集·杂考》:“其邻有责息於外,歷年不还,乃假之使责让,惧以祸福。负物者以为鬼神,即畀还之,其人亦自不知所以然。”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责任相关的成语,如“推卸责任”、“推诿扯皮”等,可以帮助加深对负物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和负物的同学一起做小组作业。2. 初中生:老师总是负物,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3. 高中生:政府官员应该为民众的利益负责,而不是负物。4. 大学生: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负物。
- 故事起源
- 负物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孟母三迁》。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学习,三次迁居来到一个更好的环境。孟子的母亲通过这个故事告诫孟子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要推卸责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负物”拆分为“负”和“物”来记忆这个成语。同时,可以想象一个人背负着许多物品,却不愿意承担责任,从而引起自己的厌恶感,进而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负物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负”和名词“物”组成。
- 详细解释
- 负物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负”表示承担、背负,而“物”表示事物。负物的基本含义是指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行为。它描述的是一个人不愿意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而是将责任转嫁给他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