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酒器名。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酒诲》:“ 荆州 牧 刘表 ,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胜(升),中雅受六胜,小雅受五胜。”
谓合乎《大雅》《小雅》的声律。《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咏叹中《雅》,转运中律。” 吕延济 注:“中,合也。《雅》,大、小《雅》。”
- 基本含义
- 中庸而有雅致的风度。
- 详细解释
- 指人的言行举止既有中庸之道,又有雅致的风度。形容人的仪态端庄、言谈举止得体,既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拘谨。
- 使用场景
- 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得体,既有庄重内敛的特点,又有一定的优雅风度。可以用于夸奖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
- 故事起源
- 成语“中雅”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中,原文为“中以为雅”。这句话出自《礼记》,意思是“中庸合理而为雅”。后来,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成语“中雅”。
- 词语结构
- 中:中庸;雅:雅致。
- 例句
- 1. 他的举止中透露出一种中雅的气质。2. 她的仪态中充满了中雅的风度。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中雅”与“中庸”和“雅致”两个词进行联想,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优雅、得体的人的仪态和举止,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修养、风度相关的成语,如“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的举止中充满了中雅的风度。初中生:他的仪态中透露出一种中雅的气质。高中生:她的言谈举止既有中庸之道,又有雅致的风度,真是一个中雅的女孩子。大学生:他的仪态和举止非常中雅,给人一种庄重而优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