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避退辞让。 宋 苏舜钦 《上范希文书》:“若是则不惟亏损阁下之望,某终身可废,无所容焉。是以上犯盛意,恳激避辞者,盖在此也。” 宋 司马光 《为文相公许州谢上表》:“避辞公鼎,虽弛负担,违离天閽,倍深眷恋。” 元 张国宾 《罗李郎》第三折:“教老拙遭逢着这场事,远远的不避辞,特特的来到此。”
- 基本含义
- 回避言辞,避免直接表达。
- 详细解释
- 避辞是指在言语中回避或避免直接表达某种意思或观点,常用于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冲突或引起争议。
- 使用场景
- 避辞常用于正式场合或与他人交流时,尤其是在处理敏感话题或表达不同意见时。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礼貌和谦虚,避免冲突和伤害他人的感情。
- 故事起源
- 避辞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四年》中。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的公子国忌讳说出“死”字,他的父亲昭公去世后,他不敢直接说出“死”字,而是用“避辞”来代替,表达了他对父亲的哀悼之情。
- 词语结构
- 避辞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避”是动词,表示回避、避免;“辞”是名词,表示言辞、词句。
- 例句
- 1. 在会议上,他巧妙地避辞了对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2. 她总是善于用避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引起争议。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避辞”这个成语与“避雷针”相联想,避雷针可以避免闪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而避辞则可以避免直接表达,从而避免冲突。
-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有关成语的知识,可以阅读《成语故事大全》等相关书籍,了解更多成语的起源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不敢直接说出来,只好用避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初中生:在辩论赛中,他巧妙地运用避辞的技巧,避免了与对方的直接冲突。高中生:在写作文时,她善于使用避辞的方式,使文章更加含蓄和有深度。大学生:在演讲比赛中,他巧妙地运用避辞的技巧,使自己的演讲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