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停丧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或打击后,情绪低落、失去信心,不再积极向前。可以用于描述个人的情绪状态,也可以用于描绘社会或团体的心态。
- 例句
- 1. 我最近遇到了一些困难,感觉有些停丧,需要你的鼓励和支持。2. 虽然遭遇了失败,但是我们不能停丧,要继续努力。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精神、意志消沉,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斗志。
- 基本解释
人死后殡而不葬。《晋书·贺循传》:“﹝ 循 ﹞后为 武康 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迴避岁月,停丧不葬者, 循 皆禁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类·吴东昇》:“年八十,临终作诗曰:……停丧止可经旬外,出殯须行径路中。”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停丧》:“停丧之事,自古所无。自 建安 离析, 永嘉 播窜,於是有不得已而停者。 常煒 言:‘ 魏 晋 之制,祖、父未葬者,不听服官。’”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情绪、心态相关的成语,例如“丧气”、“失落”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考试考得很差,感觉停丧了。初中生:我的梦想被打破了,感觉有些停丧。高中生:面对困难,我们不能停丧,要坚持下去。大学生:失去工作机会让我有些停丧,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机会出现。
- 故事起源
- 停丧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中,原文为:“昭公既薨,晋人使韩厥如齐,齐人止之,曰:‘昭公既薨,而使人,寡君之过也。’遂止之。齐人使公孙纠止之,曰:‘吾闻君子不废人,今君既薨,而使人,寡君之过也。’韩厥曰:‘君子所以废人者三:一曰停丧,二曰卑居,三曰贱劳。’”故事中的“停丧”原指君主去世后,国家停止一切活动,表示对君主的尊敬和哀悼。后来,这个词语演变为形容个人情绪低落、失去斗志的状态。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停丧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停下了脚步,消沉地站在原地,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斗志。
- 词语结构
- 停丧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停为动词,丧为宾语。
- 详细解释
- 停丧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停意为停止,丧意为失去。停丧形容一个人在精神上遭受打击或受到挫折后,变得消沉、失去生活的动力和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