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杨倞 注:“散,谓不自检束。”
(2).平庸的儒者。《西京杂记》卷三:“ 傅介子 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嘆曰:‘大丈夫当立功絶域,何能坐事散儒?’”
- 基本含义
- 指的是儒家学派中的一种散漫的风格或态度。
- 详细解释
- 散儒是由“散”和“儒”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散指散漫、随意,儒指儒家学派。散儒形容人的学问或行为风格散漫、不拘束,不注重细节,不讲究规矩。这个成语常用来贬义,表示对某人的学问或行为的不满。
- 使用场景
- 散儒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人的学问或行为风格散漫、不拘束,不注重细节,不讲究规矩。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严谨、不认真对待学问或工作的人。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以礼治国,强调规矩、秩序和正统。而散儒则是指那些不拘泥于规矩、不讲究正统的学者。散儒的学问往往不够深入,没有系统性,也不重视实践。因此,散儒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严谨、不注重细节的人。
- 词语结构
- 散儒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 1. 他的写作风格太散儒了,缺乏条理和逻辑。2. 这个学生学习态度太散儒了,从来不按时完成作业。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学者散漫地坐在书桌前,书桌上堆满了杂乱的书籍和纸张,他不注重整理和规矩,也不认真地学习。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学派的思想和传统文化,了解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和修养要求。可以阅读相关的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画风太散儒了,没有一点规律可言。2. 初中生:他的学习态度太散儒了,从来不认真听课。3. 高中生:他的写作风格太散儒了,缺乏条理和逻辑。4. 大学生:他的演讲方式太散儒了,没有一点重点和逻辑性。5. 成人:他的工作态度太散儒了,从来不按时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