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待人诚实守信,言行正直,不虚伪,不欺骗他人。也可以用来教育和提醒人们要坚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不说谎,不欺骗他人。
- 例句
- 1. 他的诚明品质使得他在团队中备受尊重。2. 只有诚明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 基本含义
- 诚实守信,言行正直。
- 基本解释
至诚之心和完美的德性。语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郑玄 注:“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 唐 李翱 《复性书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於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於书,以开诚明之源。” 宋 邵雍 《诚明吟》:“ 孔子 生知非假习, 孟軻 先觉亦须脩;诚明本属吾家事,自是今人好外求。” 明 邵璨 《香囊记·庆寿》:“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诚实守信相关的成语,如“诚信待人”、“诚实可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做一个诚明的人,不说谎,不欺骗别人。2. 初中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坚持诚明的原则,不抄袭他人的作业。3. 高中生:在面对考试作弊的诱惑时,我们应该选择诚明的道路,不作弊。4. 大学生:在面试时,诚明的态度和诚实的回答是赢得工作机会的关键。5. 成年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诚明的品质,不说谎,不欺骗他人。
- 故事起源
- 《左传·宣公十四年》中有一则故事:春秋时期,鲁国的宣公问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子有三宝,诚明、谦让、爱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明是君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品质之一。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阳光明媚的地方,他的脸上洋溢着诚实和正直的笑容,这个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诚明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诚明是由“诚”和“明”两个字组成的。
- 详细解释
- 诚明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真实、正直、诚实守信的表现。这个成语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表示一个人应该坦诚待人,不说谎、不欺骗他人,并且言行一致,不做虚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