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顿踣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声音的特点,特别是那些声音震撼人心、声音回荡不绝的场景。比如,可以用来形容雷声轰鸣、炮声震天、钟声悠扬等。此外,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声高亢、音乐声嘹亮等。
- 例句
- 1. 雷声顿踣,震得人心惊胆战。2. 轰鸣的炮声在整个城市中顿踣回荡。3. 悠扬的钟声在山谷中顿踣。
- 基本含义
- 形容声音震动得很大,回荡不绝。
- 基本解释
◎ 顿踣 dùnbó
[fall;tumble] 跌倒在地上。即顿仆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声音和音乐相关的成语,比如“钟灵毓秀”、“鸣金收兵”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雷声顿踣,吓得我不敢出门。2. 初中生:炮声顿踣,整个战场都在颤抖。3. 高中生:音乐声顿踣,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4. 大学生:钟声顿踣,宣告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 故事起源
- 顿踣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器“磬”。磬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由多块铜制的薄板组成。当人们敲击磬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且声音持久回荡。因此,顿踣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声音像磬一样震动得很大,回荡不绝。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成语“顿踣”。可以想象雷声、炮声或钟声的声音震动得很大,回荡不绝,就像是一种顿踣的感觉。
- 词语结构
- 成语“顿踣”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顿”和“踣”。其中,“顿”是动词,表示声音的震动;“踣”是形容词,表示声音回荡不绝。
- 详细解释
(1).跌倒。《后汉书·陈忠传》:“老弱相随,动有万计,赂遗僕从,人数百匹,顿陪呼嗟,莫不叩心。”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2).引申为困顿。 金 元好问 《中州集·溪南诗老辛愿》:“迫以飢冻,又不得不与世接。其枯槁憔悴,流离顿踣,往往见之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