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3日(农历三月廿六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顿踣的词语解释
顿踣的意思
拼音:dùn bó    注音:ㄉㄨㄣˋ ㄅㄛˊ
使用场景
顿踣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声音的特点,特别是那些声音震撼人心、声音回荡不绝的场景。比如,可以用来形容雷声轰鸣、炮声震天、钟声悠扬等。此外,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声高亢、音乐声嘹亮等。
例句
1. 雷声顿踣,震得人心惊胆战。2. 轰鸣的炮声在整个城市中顿踣回荡。3. 悠扬的钟声在山谷中顿踣。
基本含义
形容声音震动得很大,回荡不绝。
基本解释

◎ 顿踣 dùnbó
[fall;tumble] 跌倒在地上。即顿仆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声音和音乐相关的成语,比如“钟灵毓秀”、“鸣金收兵”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雷声顿踣,吓得我不敢出门。2. 初中生:炮声顿踣,整个战场都在颤抖。3. 高中生:音乐声顿踣,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4. 大学生:钟声顿踣,宣告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故事起源
顿踣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器“磬”。磬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由多块铜制的薄板组成。当人们敲击磬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且声音持久回荡。因此,顿踣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声音像磬一样震动得很大,回荡不绝。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成语“顿踣”。可以想象雷声、炮声或钟声的声音震动得很大,回荡不绝,就像是一种顿踣的感觉。
词语结构
成语“顿踣”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顿”和“踣”。其中,“顿”是动词,表示声音的震动;“踣”是形容词,表示声音回荡不绝。
详细解释

(1).跌倒。《后汉书·陈忠传》:“老弱相随,动有万计,赂遗僕从,人数百匹,顿陪呼嗟,莫不叩心。”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2).引申为困顿。 金 元好问 《中州集·溪南诗老辛愿》:“迫以飢冻,又不得不与世接。其枯槁憔悴,流离顿踣,往往见之于诗。”

(0)
诗文中出现“顿踣”的诗词

登陴纪事

万物当刍狗,海波传警息。

己亥夏六月,蹂躏江南北。

官民不知兵,相继自顿踣

延及宛与池,闻风堕疆域。

新安失唇齿,讹言相煽惑。

强者思走险,弱者竞逃匿。

我为新安吏,蒿目徒恻恻。

七月方上旬,防兵反攻逼。

骁骑薄西城,飞矢流如织。

空拳宿城头,有气难吞贼。

海谍七人来,诡辞夸战克。

廿三抵郡内,狼狈为鬼蜮。

歼之演武场,观者无人色。

相挈避挑衅,半城生荒棘。

叛兵拔营行,所至掠新特。

更闻祁门令,邑陷奔屴崱。

万山尽伏莽,民心多反侧。

纷纷羽书驰,军情何其亟。

议战苦无兵,议守忧无食。

书生何所能,惟有死报国。

(0)

悲哉双凤皇吟

悲哉双凤皇,双栖复双翔。

雄鸣雌应之,雍雍向梧冈。

览德一出为世祥,翼覆百鸟无羸尪。

岂知群枭夜突出,肆侮驱逐离故藏。

山深丑类多,搏啄毛羽伤。

何异鲁郊麟,顿踣遭锄商。双凤皇,良可悲。

雌雄相让不忍离,雌为雄死雄亦随。

眼中见义不见害,肯图苟免亏天彝。

双凤皇,悲罔极,洒泪向天天亦泣。

凤幸有孤雏,文采备五色。

恨不磔枭罔,其奈弱无力。

含痛负凤归,瘗之鹤塘侧。

雏兮仪舜韶,远向天池集。

帝怜凤义恤雏孝,会有天恩下褒锡。

双凤皇,悲罔极。

(0)
诗词分类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诗人
黄瑜 吴儆 李涉 晁迥 王尔烈 钱珝 王闿运 徐元杰 谢枋得 郭璞 晁端礼 徐俯 郎士元 袁去华 葛天民 王融 黄公望 安希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