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僧官名。 十六国 后秦 始立,统管 秦 地僧尼。 南朝 历代亦设。 唐 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释慧基》:“ 基 既德被 三吴 ,声驰海内,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盖东土僧正之始也。”《南齐书·倖臣传·杨法持》:“ 宋 世道人 杨法持 ,与 太祖 有旧。 元徽 末,宣传密谋。 昇明 中,以为僧正。” 唐 白居易 《大唐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塔碑铭序》:“ 元和 元年,众请充当寺上座。明年,官补为本州僧正。”
- 基本含义
- 指僧人的品行端正,行为规范,也用来形容人的品质高尚,言行正直。
- 详细解释
- 僧正一词通常用来形容僧人的品行和行为,表示其道德高尚,言行规范。在社会中,僧正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高尚,言行正直,不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情。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质高尚,行为规范。可以用来表扬一个人的正直、诚实,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的不道德行为。
- 故事起源
- 僧正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的《南史·沈约传》中。故事中,有一位叫沈约的文学家,他的品行非常高尚,值得称赞。后来,人们就用“僧正”来形容他的品质和行为。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他的品行一直很好,可以说是个真正的僧正。2. 这位领导干部言行规范,一直被大家称为僧正。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僧正”词语与高尚、正直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佛教和道德伦理方面的书籍,深入了解僧人的修行和道德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像僧正一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2. 初中生:他的品行真的很高尚,可以说是个真正的僧正。3. 高中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保持自己的正直和品行,真的很不容易,他是个真正的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