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孔子 删订《尚书》之说。据《尚书璿玑钤》称: 孔子 得 黄帝 玄孙 帝魁 之《书》,至 秦穆公 为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其中一百零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又据《史记·伯夷列传》 司马贞 索隐引《尚书纬》云: 孔子 得 帝魁 之《书》三千三百三十篇,删定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 汉 之 刘歆 、 班固 、 扬雄 , 唐 之 孔颖达 等均尊信 孔子 删《书》之说,以为《尚书》源于古代史官,经 孔子 删次成书。但此说后世多有疑议,认为《书纬》及 司马贞 所引《尚书纬》之说不足据。 宋 林之奇 《尚书集解》称“此说不然”。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书序》更引 孙宣侗 之说,谓:“不但《书序》可疑,并百篇之名,亦未可信矣。”
- 基本含义
- 删去书籍。指删除、销毁书籍,也比喻删除文字、抹煞记载。
- 详细解释
- 删书是指删除、销毁书籍的行为。在古代,删书是指废除、销毁特定的书籍,通常是出于政治或文化原因。删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以达到统治者的目的。删书也可以比喻删除文字、抹煞记载,以掩盖真相或隐藏不利的信息。
- 使用场景
- 删书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讨论中。可以用于描述某些政府或组织试图删除或控制信息的行为,也可以用于批评某些人刻意抹煞历史事实。
- 故事起源
- 删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和控制人民思想,下令焚毁了大量的书籍,以及处死了大量的儒生。这一事件被视为古代中国删书的典型案例。
- 词语结构
- 删书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删”和“书”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删书事件。2. 这本书被删去了重要的章节,内容大打折扣。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删书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站在一堆书的前面,手中拿着一把刀,不停地删去书的一部分,最后书变得越来越薄,直到最后只剩下几页。将这个场景与“删书”这个词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删书相关的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化大破坏等。同时,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焚书坑儒”、“刻舟求剑”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爱护书籍,不能删书。2. 初中生:历史上有很多删书事件,我们要珍惜文字记载的重要性。3. 高中生:在信息时代,删书已经不再是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唯一手段。4. 大学生:删书是对知识的破坏,我们应该反对任何形式的信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