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天不亮就穿衣起身。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昃食宵衣。” 唐 许浑 《秋日早朝》诗:“宵衣应待絶更筹,环珮鏘鏘月下楼。”《旧唐书·懿宗纪》:“况荷十七圣之鸿休,绍三百年之庆祚,将求理本,敢忘宵衣。” 宋 王禹偁 《献转运使雷谏议》诗之二:“父子有才同富国,君王无事免宵衣。”参见“ 宵衣旰食 ”。
(2).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 綃 ”。《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郑玄 注:“宵,读为《诗》‘素衣朱綃’之綃;《鲁诗》以綃为綺属也;姆,亦玄衣;以綃为领,因以为名,且相别耳。”《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纚笄宵衣,立于房中,南面。” 郑玄 注:“宵,綺属也。此衣染之以黑,其繒本名宵……凡妇人助祭者同服也。”
- 基本含义
- 指夜晚穿的衣服,比喻虚有其表,外表光鲜而内在空虚的现象。
- 详细解释
- 成语“宵衣”由“宵”和“衣”两个词组成。“宵”意为夜晚,表示时间的晚上;“衣”指衣服。成语中的“宵衣”用来形容一个人只在夜晚穿着华丽的衣服,而在白天则穿着普通或破旧的衣物。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内心空虚,没有真正的内涵或实力。
- 使用场景
- 成语“宵衣”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修养和素质的人。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各种情境中,比如形容一个人只注重外表的虚伪行为,或者描述一个物质条件很好但精神生活很贫乏的人。
- 故事起源
- 成语“宵衣”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进学解》一文中。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唐代有一位名叫杨炯的官员。杨炯非常注重外表,他只在夜晚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则穿着普通的衣物。他的外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内心却空虚无实。因此,人们用“宵衣”来形容那些只追求外表却缺乏内涵的人。
- 词语结构
- 宵衣是一个形容词的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整天打扮得很漂亮,但是他的宵衣外表下却没有真正的才华。2. 这个明星只注重外貌,她的宵衣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内心却空虚无实。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宵衣”这个词语联想为一个人只在夜晚穿着华丽的衣服,而在白天则穿着普通的衣物。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即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的空虚现象。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外表和内涵相关的成语,如“锦衣玉食”、“锦上添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宵衣外表下却没有真正的才华。2. 初中生:她整天打扮得很漂亮,但是她的宵衣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内心却空虚无实。3. 高中生:他只关注外表,完全是一个宵衣之徒。4. 大学生:不要只追求表面的光鲜,要有内涵,不要成为一个宵衣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