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邀功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邀请别人为自己做事的人。比如,在工作场合,有些人会故意邀请别人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然后将任务的成功归功于自己,这就是邀功的典型场景。
- 例句
- 1. 他总是喜欢邀功,把别人的努力都归于自己。2. 这个项目的成功完全是他邀功的结果。
- 基本含义
- 指人故意为了自己争功劳而主动邀请别人来为自己做事,以便利用对方来表现自己的能力或者取得好的结果。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爱慕虚荣”、“功利心”等,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邀功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一直邀功,从来不承认别人的贡献。2. 初中生:他为了争取班级的表彰,故意邀请同学来帮助他完成作业,然后把功劳都归于自己。3. 高中生:他为了自己的升学前景,故意邀请老师来指导他的科研项目,然后将项目的成功归功于自己。4. 大学生:他为了在实习中获得好的评价,故意邀请同事来帮助他完成任务,然后把任务的成功都归于自己。
- 故事起源
- 邀功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一年》这篇史书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季孙的人,他为了使自己在朝廷中得到重用,故意邀请了一个叫做公子无畏的人来帮助他。当公子无畏完成了任务后,季孙却把功劳归于自己,并向朝廷报告说是他自己完成了任务。这个故事成为了邀功这个成语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故意邀请别人来为自己做事,然后把成果归功于自己的情景,将这个情景与“邀功”这个词语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邀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邀”,第二个字是“功”。
- 详细解释
求取功劳;把别人的功劳抢过来当作自己的。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陛下虽严赐约束,不许邀功。然人臣事君之常情,不从其令而从其意。”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这一切事情,这威胁着我 梁建 的种种危险,跟 老阎 那邀功思想无关吗?”
- 近义词
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