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诚实,值得他人学习和尊敬的场景。
- 例句
- 1. 他是一位树惇的老师,一直以来都为学生树立了榜样。2. 这位企业家以其树惇的品德,赢得了广大员工的尊敬和信任。
- 基本含义
- 指人品高尚,为人正直、坦荡。
- 基本解释
亦作“ 树敦 ”。1.谓立性敦厚。《国语·周语上》:“吾闻夫 犬戎 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韦昭 注:“言 犬戎 立性敦厚也。”按,《史记·周本纪》引作“树敦”。
(2).地名。 吐谷浑 旧都。在今 青海 共和县 境。《旧唐书·外戚传·王子颜》:“击 吐蕃 ,收 五桥 ,拔 树敦 城。”按,《新唐书·王难得传》作“树惇”。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其他成语,了解其起源和使用场景,以丰富自己的汉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树惇,他总是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2. 初中生: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树惇,对家人和朋友都诚实守信。3. 高中生:作为一个学生干部,我要以树惇的榜样带领同学们做好各项工作。4. 大学生:树惇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品质之一,我会努力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5. 成年人:在这个商业社会,能够保持树惇的品质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
- 故事起源
- 据说,东汉末年,李密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他的品德和行为都非常值得称赞。有一天,一位官员向他请教为官之道,李密回答说:“要做官,就要树立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让人民群众看到你的正直和坦荡。”从此,树惇成为了形容人品高尚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树惇”与高大的树木和人品高尚的人联系起来,形象记忆,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语+动词+宾语
- 详细解释
- 树惇出自《后汉书·李密传》,原意为树立德行高尚的人作为楷模。后来,树惇逐渐演变为指人品高尚,为人正直、坦荡、守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