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和警示他人过分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忽视实质的行为。可以用于形容过分装饰的衣物、建筑、艺术品等,也可以用于比喻人们过分追求外表的虚荣心态。
- 例句
- 1. 这个建筑外观精美,但内部功能却被绣斧了。2. 她的衣服太过绣斧,缺乏朴实的美感。
- 基本含义
- 指对于精美的东西进行雕琢、装饰,反而破坏了它原有的美感和实用性。比喻过分装饰使事物失去本来的朴实和实用。
- 基本解释
汉武帝 天汉 二年遣直指使者 暴胜之 等衣绣衣,杖斧持节,至各地巡捕群盗。见《汉书·武帝纪》。后遂以“绣斧”指皇帝特派的执法大员。 宋 杨万里 《送周元吉显谟左司将漕湖北》诗之一:“绣斧光华谁不羡,一贤去国欠人留。” 明 章懋 《与邓侍御书》:“邇闻绣斧南巡,而宿蠹潜奸,一时洗尽。” 清 方文 《寄张恢生明府》诗:“早晚登车持绣斧,好将封事报明君。”参见“ 绣衣直指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画蛇添足”、“锦上添花”等,来增加对于修饰和装饰的表达方式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的画太过绣斧了,看起来不自然。2. 初中生:这个房子装修得太过绣斧,缺乏实用性。3. 高中生:他的文章过分绣斧,显得不真实。4. 大学生:这幅画太过绣斧,丧失了原有的自然美感。
- 故事起源
- 关于“绣斧”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祁奚的工匠,他制作的斧子无论是外形还是质量都非常出色,被人们称为“祁奚之斧”。然而,祁奚却对自己的斧子不满意,觉得它们还不够精美。于是,他用金银丝线在斧子上进行了精细的绣花装饰。结果,斧子的美观度大大提升,但由于斧子变得太过脆弱,无法正常使用。这个故事传为佳话,成为了后来“绣斧”这个成语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绣斧的本义,想象一个精美的斧子被过分绣花装饰,导致它失去了原有的实用性和朴实感。通过形象的联想,可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语+谓语
- 详细解释
- 绣斧的本义是一种装饰用的斧子,用来雕琢和装饰物品。成语“绣斧”比喻对于精美的东西过分装饰,反而破坏了它原有的美感和实用性。这个成语强调了适度和平衡的重要性,过分追求装饰会使事物失去本来的朴实和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