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钩陈”。1.星官名。《文选·扬雄<甘泉赋>》:“詔招摇与太阴兮,伏钩陈使当兵。” 李善 注引 服虔 曰:“鉤陈,神名也。紫微宫外营陈星也。” 唐 李峤 《奉和拜洛应制》:“日暮钩陈转,清歌上帝臺。” 清 钱谦益 《答越卓凡宪副》诗:“我欲为君歌督护,夜阑酹酒向鉤陈。”
(2).指后宫。《文选·班固<西都赋>》:“周以鉤陈之位,卫以严更之署。” 李善 注引《乐叶图》:“钩陈,后宫也。”《隋书·高祖纪上》:“任掌鉤陈,职司邦政。” 清 钱谦益 《吴祖洲八十序》:“身虽引退,其声光气象尤映望于钩陈阁道之间。”
(3).一种用于防卫的仪仗。《北史·艺术传下·何稠》:“帝復令 稠 造戎车万乘,鉤陈八百连。”《隋书·礼仪志七》:“八年征 辽 ,又造鉤陈,以木板连如帐子。”《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巡幸则有大驾法从之盛,御殿则有鉤陈羽卫之严。”
- 基本含义
- 指把问题或事件的关键点或要害点揭示出来。
- 详细解释
- 钩陈是由“钩”和“陈”两个词组成的成语。“钩”是指勾住、揭示,表示揭穿问题的本质。“陈”是指陈述、阐明,表示阐明问题的真相。钩陈的意思是通过揭示问题的关键点或要害点,来阐明问题的真相或本质。
- 使用场景
- 钩陈常用于描述揭示事物本质、阐明问题真相的行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遇到复杂的问题或有人故意掩盖真相时,可以使用钩陈来表示揭示问题本质的意图。
- 故事起源
- 关于钩陈的起源故事有很多版本,下面是其中一个版本: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陈子的智者,他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有一天,国王遇到了一件棘手的问题,但无论国王怎么思考和询问,都无法找到解决办法。于是国王找到了陈子,希望他能够帮助解决问题。陈子仔细观察了问题,然后用一根钩子勾出了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国王对陈子的智慧和方法十分赞赏,于是人们开始用“钩陈”来形容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
- 例句
- 1. 他能够钩陈问题的关键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2. 通过钩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钩陈”与“揭示问题本质”这个含义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勾子勾住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揭示问题的真相。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揭示问题本质相关的成语,如“剖析”、“深入剖析”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简单的例子钩陈了我们学习中的困惑。2. 初中生:通过钩陈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3. 高中生: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钩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4. 大学生:科学家通过钩陈实验数据,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钩陈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