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语法学术语。谓施事与受事。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施受同辞例》:“《礼记·儒行篇》云:‘儒有不陨穫於贫贱,不充詘於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閔有司,故曰儒。’按……慁、累、閔三字,皆受事之词,与上文陨穫、充詘一律;若以为主事之词,则於文义不合矣。此亦施受同辞,而初学易生误解者。” 张涤华 《古籍里一些值得注意的特殊语言现象》:“施是施事,也叫主事;受是受事。汉语的被动式,虽然在 先秦 就出现了,但因为没有形态,动词本身又显不出变化来,因此,主动、受动就没有区别。”
- 基本含义
- 施与他人和接受他人的恩惠或帮助。
- 详细解释
- 施受是由“施”和“受”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表示给予和接受的关系。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依赖的重要性。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应该懂得施与受,既要乐于助人,也要懂得感恩和接受他人的帮助。
- 使用场景
- 施受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互助和互惠现象。它可以用来表达感激之情,也可以用来提醒人们要善于给予和接受。
- 故事起源
- 施受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对话。孔子问学生曾子:“有人能够把施受的恩惠都做到恰到好处吗?”曾子回答说:“不能。”孔子解释道:“施受之道,如山川之流,不可停止。”
- 词语结构
- 施受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施”和动词“受”组成。
- 例句
- 1. 他始终记着别人对他的施受之恩。2. 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互相施受,共渡难关。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施受这个成语与互相帮助的形象联系起来,例如想象一个人在施予他人帮助的同时,也在接受他人的帮助。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施受相关的成语,如“施恩不遗”、“施及后世”等,以加深对互助和互惠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爸爸妈妈给我买了新书包,我要好好学习,回报他们的施受。中学生:老师对我很关心,我要努力学习,不辜负他的施受。大学生:我获得了一份实习机会,感谢老师的施受和指导。以上是关于成语“施受”的学习指南,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