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犹通弊。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四》:“为生计而不为死计,为子孙计而不为身心计者,好利之通蔽也;为身后名字计而不为身后性命计者,好名之通蔽也。” 清 魏源 《默觚上·筹河篇中》:“但慕师古,无裨实用,斯则书生之通蔽已。”
- 基本含义
- 指能够通行、穿透的东西被遮挡或阻挡住了。也比喻言论、信息受到限制或封锁。
- 详细解释
- 通蔽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通指能够流通、传达的意思,蔽表示被遮挡、阻挡的意思。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信息、言论被限制、封锁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通蔽常常用来形容言论受到限制、信息受到封锁的情况,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通蔽的现象更加普遍。
- 使用场景
- 通蔽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各种被限制、被封锁的情况。比如,当一个人的言论受到压制,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使用通蔽来形容这种情况。另外,当某个信息被屏蔽、删除或封锁时,也可以使用通蔽来描述这种现象。
- 故事起源
- 通蔽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这篇古代文献中。故事中,晋国的公子重耳想要逃离残暴的母亲,但是他的行踪被人发现后,母亲就派人在重耳的逃亡路线上设下了很多阻碍,让重耳无法顺利逃脱。在这个故事中,通蔽形象地描绘了重耳的逃亡路线被阻挡的情景。后来,通蔽逐渐引申为言论、信息受到限制、封锁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通蔽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通和蔽分别表示能够流通、传达和被遮挡、阻挡的意思。
- 例句
- 1. 他的言论受到了通蔽,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2. 这个消息被通蔽了,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 记忆技巧
- 记忆通蔽这个成语可以通过将通和蔽两个字联想起来。通可以联想到信息流通、传达的意思,而蔽可以联想到被遮挡、阻挡的意思。通过将这两个意思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通蔽的含义。另外,可以通过构造一些例句来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关于通蔽的知识,可以了解一些相关的成语,比如“言论自由”、“信息自由”等。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些与通蔽相关的社会、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的手机被通蔽了,不能上网玩游戏了。初中生: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的言论进行了通蔽,不能随便发表意见。高中生:这个新闻被通蔽了,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学生:在这个国家,言论自由受到了通蔽,人们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