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惕惕 tìtì
[be full of trouble;fear] 忧劳;恐惧
心焉惕惕
- 详细解释
(1).忧劳。《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毛 传:“惕惕,犹忉忉也。” 陈奂 传疏:“惕惕,亦忧劳之意,故云犹忉忉也……《尔雅》:‘惕惕,爱也。’ 郭 注:‘《诗》云:心焉惕惕,《韩诗》以为説人,故言爱也。’案:爱者谓爱君,君受谗贼所誑,故君子忧劳之心惕惕然。《尔雅》释经义, 毛 传释字义也。” 宋 王禹偁 《籍田赋》:“修农事以惕惕,袭春服之重重。”
(2).戒惧。《国语·晋语四》:“君若恣志以用 重耳 ,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及 崧 归朝,自以形迹孤违。事 汉 权臣,常惕惕谦谨,多称疾杜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 仲达 闻阵而惕惕, 子丹 望风而遑遑。” 清 吴汝纶 《答严幼陵书》:“执事之译此书,盖伤吾土之不竞,惧 炎 黄 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欲进之以人治也。”
- 基本含义
- 警惕、小心、谨慎
- 使用场景
- 惕惕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危险、困难或未知情况时的态度和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他人的言行举止持谨慎态度。
- 故事起源
- 惕惕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庄子与他的弟子在一片草地上散步,庄子轻松自在地行走,而他的弟子却小心翼翼,生怕踩到草地上的虫子。庄子对弟子说:“你过于惕惕,这样会使你的步伐变得不自然。你应该像我一样,自然而然地行走。”从此,人们用“惕惕”来形容过于谨慎、小心翼翼的态度。
- 词语结构
- 惕惕是一个重复结构的成语,由两个相同的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惕惕,生怕被别人利用。2. 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应该保持惕惕的心态,不要掉以轻心。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惕惕的发音与“提提醒”进行联想,意味着警惕、小心的提醒。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惕惕相关的成语,如“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等,以加深对警惕、小心态度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考试前总是惕惕地复习,从不敢懈怠。2. 初中生:在陌生的城市里,我感到惕惕,不敢随便走动。3. 高中生: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必须保持惕惕的心态,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