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言论受到限制或思想受到束缚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批评对自由思想的压制。
- 例句
- 1. 这个国家的媒体受到了严格的脑箍,无法报道真实的新闻。2. 在这个公司,员工的言论受到了脑箍,不能自由表达观点。
- 基本含义
- 指对思想、言论进行限制和约束。
- 基本解释
箍头的刑具。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好不忍事的 桑新妇 ,好不藏情的 鲁义姑 。又不曾搥下脑箍,你怎么口声的就招伏?” 明 汤显祖 《牡丹亭·仆贞》:“那鸟官喝道:‘马不弔不肥,人不拶不直,把这廝上起脑箍来!’”《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秀童 上了脑箍,死而復苏者数次,昏聵中承认了,醒来仍然説没有。”《红楼梦》第八一回:“躺在炕上,觉着脑袋上加了几个脑箍似的。”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了解脑箍在古代的使用情况,以及思想自由的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不要戴脑箍,要有自己的想法。2. 初中生:政府对互联网进行了脑箍,限制了我们的言论自由。3. 高中生:学校的管理太严了,感觉像是戴着脑箍一样,无法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 故事起源
- 关于脑箍的起源没有明确的故事,但它作为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刑法中。在古代,为了限制犯人的行动和思想,常常使用脑箍这种刑具进行惩罚。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脑箍与思想受到限制的情况联系起来,形象化地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头上戴着脑箍,表示他的思想被束缚,无法自由表达。
- 词语结构
- 脑箍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脑箍源自古代的一种刑具,用来束缚人的头部,限制其行动和思想。引申为对人的思想和言论进行限制和约束,使其无法自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