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逶遟 ”。亦作“ 逶遅 ”。1.弯曲下垂貌。《西京杂记》卷四引 汉 枚乘 《柳赋》:“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緑。”
(2).遥远貌。 唐 王维 《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诗:“都门谢亲故,行路日逶迟。” 赵殿成 注:“ 毛萇 《诗传》:逶迟,歷远之貌。” 清 赵翼 《蒋畤南致政后特诏起总督漕运淮堧相晤敬赋奉呈》诗:“ 蓟 闕陈情词恳款, 秦 关回首路逶迟。”
(3).徐行貌;徘徊貌。《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旌委鬱於飞飞,龙逶迟於步步。” 张铣 注:“逶迟,徐行貌。”迟,一本作“ 遟 ”。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舟凝滞於水滨,车逶遟於山侧。”遟,一本作“ 迤 ”。 宋 苏辙 《巫山赋》:“悲神女之不可以朝求而夕见兮,想游步之逶迟。”
(4).颓靡衰弱貌。 唐 韦应物 《送令狐岫宰恩阳》诗:“逶遅岁已穷,当造 巴子城 。”遅,一本作“ 迟 ”。 宋 陈师道 《寒夜有怀晁无斁》诗:“老境厌逶迟,人情费将护。” 宋 叶适 《改东门出》诗之一:“我老皮骨销,扶行叹逶迟。”
- 基本含义
- 指行走的姿态悠闲而缓慢,形容行动迟缓,没有紧迫感。
- 详细解释
- 逶迟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逶”表示曲折蜿蜒,行走时的姿态悠闲而缓慢,而“迟”则表示行动的缓慢。逶迟形容人的行动慢吞吞的,缺乏紧迫感,常常用来形容行动迟缓,不积极主动的状态。
- 使用场景
- 逶迟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人的行动慢吞吞的,缺乏紧迫感。可以用来形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迟缓、懒散、不积极的态度。例如,在工作中,如果一个人总是拖延、行动迟缓,可以形容他为“逶迟”。
- 故事起源
- 逶迟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最早的引用是出自《齐书·儒林传》。据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刘怀濬的文学家,他的行动总是迟缓而懒散,不积极主动。因为他常常迟到,所以人们就用“逶迟”来形容他。
- 词语结构
- 逶迟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逶”是动词,表示曲折蜿蜒,行走时的姿态悠闲而缓慢;“迟”是形容词,表示行动的缓慢。
- 例句
- 1. 他今天又迟到了,真是逶迟不堪。2. 这个项目进展太慢了,需要加快速度,不能再逶迟下去了。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逶迟”与行走的姿态悠闲而缓慢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行走时蜿蜒曲折的样子,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对逶迟的理解,例如“步履维艰”、“缓慢蜿蜒”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做作业总是逶迟,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2. 初中生:他的学习态度逶迟,从来不主动去问老师问题。3. 高中生:他的行动总是逶迟,从来不抓紧时间复习功课。4. 大学生:他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逶迟不前,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