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茅塞一词常用于形容人们在学习、思考或体验中突然领悟,心中的迷惑一下子消除的情况。例如,当一个人长时间面对一个难题,苦苦思考后突然找到解决方法时,可以形容他的茅塞顿开。
- 例句
- 1. 当我终于理解那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茅塞顿开,我感到非常欣慰。2. 在读完那本启发性的书后,我茅塞顿开,对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
- 基本含义
- 形容心中的迷惑、困惑突然开朗,豁然顿悟。
- 基本解释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閒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谓为茅草所堵塞。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睨温泉之峡,当在其南,中亦有峡南下,第茅塞无径,遂随道西北上。”后人用《孟子》语意以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无知;且多作为自谦之词。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 仲信 寓 越 之 萧寺 ……时一相过,未尝不剧谈终日,有补于茅塞为多。”《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玄德 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 备 如拨云雾而覩青天。’” 清 李渔 《蜃中楼·述异》:“吾兄真解人也,小弟胸中茅塞,不觉顿开。”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可是好像使 道静 顿开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 延伸学习
- 1.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诗经》中的其他成语和诗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和文化。2.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比如“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等,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我听到老师解释问题的方法时,茅塞顿开,我终于明白了。2. 初中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我对这个难题的解法茅塞顿开。3. 高中生:在阅读这本哲学书籍后,我茅塞顿开,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希望这个学习指南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茅塞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茅塞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描述了茅茨和蔽芾的情景。茅茨是古代用茅草盖的房屋,蔽芾指茂盛的草木。在这个诗句中,茅茨和蔽芾象征了心思狭窄和困惑,而茅塞则形容了心中的迷惑突然开朗的情景。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茅塞的形象与茅草房屋被拆除,心中的困惑豁然开朗的情景联系起来。可以通过想象茅草房屋突然倒塌,心中的迷茫一下子消失,来帮助记忆茅塞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茅塞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茅”是形容词,表示茅草;第二个字“塞”是动词,表示堵塞。两个字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茅草房屋被拆除,心中的困惑豁然开朗的情景。
- 详细解释
- 茅塞一词源自《诗经·小雅·茅风》:“茅茨在宇,蔽芾在夏。”茅茨是用茅草盖的房屋,比喻心思狭窄,不通达。蔽芾是指茂盛的草木,比喻心中困惑、迷茫。茅塞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茅草房屋被拆除,心中的困惑豁然开朗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