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谓躲避战乱而移居他处。 汉 焦赣 《易林·无妄之谦》:“东行避兵,南去不祥。” 唐 唐彦谦 《毘陵道中》诗:“百年只有百清明,狼狈今年又避兵。” 明 冯梦龙 《风流梦·杜宝移镇》:“因报马连催,虏信紧急,打发家眷往 临安 避兵。” 丰子恺 《辞缘缘堂》:“将避兵 桐庐 ,留别 杭州 诸友。”
(2).谓避开敌军。《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破敌未堪息战马,避兵又必赖良谋。”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人皆说捻子善避兵,又怕打不着;我要说: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3).谓避免兵器所伤。 唐 马总 《意林》卷四:“肉芝是万岁蟾蜍,头上有丹书八字,五月五日中时取之,以足画地则水流,带之左手则避兵。”
- 基本含义
- 避免与敌军交战,躲避战斗。
- 详细解释
- 避兵是指在战争中避免与敌军交战,采取回避、躲避的策略。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在敌军进攻时,智者选择避开战场,以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 使用场景
- 避兵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在面对困难或矛盾时,采取回避、躲避的策略,以避免冲突或损失。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在竞争中,选择避开与强劲对手的直接对抗,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 故事起源
- 避兵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智者。相传,在战争时期,有一位智者看到敌军强大,决定避开战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他选择了避兵,躲避战斗,最终成功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避兵这个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避兵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避”和“兵”。其中,“避”表示回避、躲避,而“兵”表示敌军、战斗。
- 例句
- 1. 在面对困难时,有时候我们可以选择避兵,以保护自己的利益。2. 在与强劲对手竞争时,我们可以采取避兵的策略,寻找其他机会。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避兵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战场上,而忽然发现敌军过来了,为了保护自己,你选择避开战场,躲避战斗。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军事、战争相关的成语,例如“兵不厌诈”、“兵强马壮”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为了保护自己,小明决定避兵,不参与打架。2. 初中生: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可以选择避兵,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3. 高中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避兵,以保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