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武道。运用武力所应遵守的准则。如平定祸乱等。《国语·晋语九》:“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尉缭子·兵教上》:“此之谓兵教,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梁启超 《<中国之武土道>自叙》:“我神祖 黄帝 ,降自 崑崙 ,四征八讨,削平异族,以武德貽我子孙。”
(2).指《武德舞》。《史记·孝文本纪》:“ 高庙 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司马贞 索隐引 应劭 曰:“今言‘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者,其乐总象 武王 之乐……《五行》即《武舞》,执干戚而衣有五行之色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武德舞 ”。
- 基本含义
- 指具备武勇和品德高尚的军人或武士。
- 详细解释
- 武德由“武”和“德”两个字组成。其中,“武”表示武勇、武功;“德”表示品德、道德。武德指的是具备武勇和品德高尚的军人或武士,强调了武者既要有过人的武艺,又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军人或武士的品德高尚、武艺卓越。也可用来形容其他领域中具备出色技能和高尚品德的人。
- 故事起源
- 武德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士文化。在古代,武士不仅要有过人的武艺,还要有高尚的品德。武士们注重修身养性,强调道德修养和战斗技能的结合。因此,武德这个成语形容了具备武勇和品德高尚的军人或武士。
- 词语结构
- 武德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单字组成。
- 例句
- 1. 他是一位具备武德的将军,受到士兵们的敬仰。2. 这位武术教练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武德。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武”字代表武勇和武艺,而“德”字代表品德和道德修养。将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成语“武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武德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了解中国古代武士文化和军事传统。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爸爸是一位具备武德的警察,保护了社会的安全。2. 初中生: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具备武德的军人,为国家奉献力量。3. 高中生:武德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追求,不仅需要努力学习,还要注重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