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 宋 代以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掌领禁军,谓之“三衙”。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旧制,侍卫亲军与殿前分为两司。自侍卫司不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止置马军指挥使、步军指挥使以来,侍卫一司,自分为二,故与殿前司列为三衙也。” 宋 黄庭坚 《次韵奉答吉邻机宜》:“千里折衝深寄此,三衙虚席看除谁?”
(2).三回。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忧愁杀,一日三衙,几度添白髮。” 元 乔吉 《新水令·闺丽》套曲:“佇头凭阑,一日三衙。”
- 基本含义
- 指官府、衙门的三个要职,即知府、提刑、按察使。
- 详细解释
- 三衙原为明代官署的三个主要职位,分别是知府、提刑、按察使。知府负责治理地方政务,提刑负责审判刑事案件,按察使负责监察官员廉政。这三个职位合称为三衙,代表了官府的最高权力。
- 使用场景
- 用来形容官府、衙门的权力机构。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或机构。
- 故事起源
- 三衙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时,官府设立了三个主要职位来管理地方政务,这三个职位就是知府、提刑、按察使。后来,人们将这三个职位合称为三衙,用来指代官府的最高权力机构。
- 词语结构
- 三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 1. 这个官府的三衙办事效率很高。2. 这个公司的老板就像一个小小的三衙,掌握着所有的决策权。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三衙”这个词语与官府的三个要职进行联系,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明代官府的组织结构和职位分工,以及官府的历史演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想当一个三衙,可以做决策。2. 初中生: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三衙,管理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3. 高中生:政府官员就是社会的三衙,负责治理国家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