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旧唐书·柳公权传》:“ 穆宗 政僻,尝问 公权 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諫也。” 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二:“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 诚悬 笔諫时。”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余外舅家收 柳公权 亲笔啟草二十四……前辈俱跂为 柳 笔,然非 柳 亦不能造此,但啟中有笔諫之语,岂它人上 柳 启, 柳 自书之耶?”
- 基本含义
- 用书信或文章表达忠告或劝告。
- 详细解释
- 笔谏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笔指的是书信或文章,谏指的是忠告或劝告。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通过书信或文章向上级或有权势的人提出忠告或劝告的行为。它强调了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 使用场景
- 笔谏常用于形容通过书信或文章向上级或有权势的人提出忠告或劝告的行为。它可以用来形容在政治、社会或文化领域中,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期改变现状或影响决策。例如,一位学者可以通过写文章向政府提出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这就是一种笔谏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笔谏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场。在古代,官员可以通过写信或文章向皇帝或上级官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然而,由于权力结构的限制,直接面对上级说出自己的意见可能会带来麻烦。因此,一些官员选择了通过书信或文章的方式进行“笔谏”,以表达自己的忠告或劝告。
- 词语结构
- 笔谏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他通过一封信向领导提出了自己的忠告,这是一种笔谏的行为。2. 这位作家以一篇文章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这是一种笔谏的方式。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笔谏”与“写信劝告”联系起来,通过将这两个词联想在一起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的官场文化感兴趣,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官员如何通过书信或文章表达自己观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写了一封信给校长,希望能给我们学校提一些建议,这也算是一种笔谏吧。2. 初中生: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政府提出对环境保护的忠告,这是一种笔谏的行为。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很多古代官员通过书信向皇帝提出忠告的故事,这些都是笔谏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