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短鞭。 宋 苏轼 《两桥·西新桥》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
2.谓严刑峻罚。 明 高攀龙 《<嵩台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肃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肃然而不敢犯之心,岂得之尺箠间哉?”
3.比喻御事的权力。 宋 苏轼 《送周朝议守汉州》诗:“莫轻 龚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数兵力。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苟能顺其势,虽尺箠可以夷之,而况 灵武 之众乎!”
- 基本含义
- 尺箠是一个形容词,指责、责备他人的意思。
- 详细解释
- 尺箠由两个部分组成,尺指的是尺子,箠指的是箠子,这两个工具都可以用来责打人。尺箠成语形容责备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意味着严厉批评、责骂或惩罚。
- 使用场景
- 尺箠常用于描述严厉批评、责骂或惩罚他人的情况。可以用于教育场合,家庭教育,或者工作环境中的严厉批评。
- 故事起源
- 尺箠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古代,教师经常使用尺子或者箠子来打学生,以惩罚他们的错误或者懒惰。尺箠成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 词语结构
- 尺箠是一个形容词,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对学生的功课不认真,老师给了他一番尺箠。2. 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了一番尺箠。3. 老板对员工的低效率工作进行了尺箠。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尺箠的形状和意义,将尺箠与严厉的批评、责骂或惩罚联系在一起。可以想象一个教师举起尺子或箠子,严厉地责备学生的场景,以帮助记忆尺箠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尺箠相关的成语,如“尺短寸长”、“尺幅寸缣”等,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和理解成语的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尺箠教育我,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好学生。2. 初中生:老师对我的作业评价很严厉,给了我一番尺箠。3. 高中生:我在考试中犯了很多错误,老师对我进行了一番尺箠。4. 大学生:导师对我的实验结果不满意,进行了尺箠式的批评。5. 成年人:老板对我的工作态度进行了一番尺箠,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