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感遇常用于形容对人事物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可以用来形容对美好事物的感动、对悲伤事情的同情或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例如,在描述看到一幅优美的画作时,可以说“我对这幅画的感遇非常深”,表示自己被这幅画所感动和震撼。
- 例句
- 1.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非常感人,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感遇。2. 在旅行中,我感遇良多,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基本含义
- 指感受遇到的事物或情况,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如“感慨万千”、“感人肺腑”等,以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动画电影中看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感遇之余,我决定带它回家照顾。2. 初中生:读完《红楼梦》后,我对贾宝玉的遭遇感到很多感遇,深深地被他的命运所触动。3. 高中生:在参观博物馆时,我对那些珍贵的文物感遇之情油然而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4.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我感遇到了很多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艰辛,决定回去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以上是关于中国词语“感遇”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感遇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感遇篇”。故事中,项羽在败给刘邦后,流亡在外,过着困苦的生活。他在一次农民家中停留时,目睹了农民夫妻为生计奋斗的情景,深感自己的身世之不幸。于是,他写下了《感遇篇》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对命运的反思。这篇文章也成为了后来“感遇”一词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感遇”拆分为“感+遇”的方式来记忆。感指感受、情感,遇指遭遇、遇到。将这两个字联想起来,可以帮助记忆感遇的基本含义。
- 词语结构
- 感遇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感”和动宾短语“遇到的事物或情况”组成。
- 详细解释
(1).感激知遇。 晋 庾亮 《上疏乞骸骨》:“且先帝谬顾,情同布衣,既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旧五代史·唐书·明帝纪六》:“ 琪 , 梁 之故相,私怀感遇,叙 彦威 在 梁 歷任,不欲言伪 梁 故也。” 明 皇甫汸 《奉答子安兄》诗:“感遇兴长謡,来章缅幽契。”
(2).对所遇事物的感慨。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又有事物牵於外,情理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3).感应遇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林塘 知其异人,因问以神仙感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