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管类乐器。《梦溪笔谈·乐律》引 唐 贺怀智 《琵琶谱》:“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其餘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準,更不用管色定絃。”
- 基本含义
- 指掌管权力的人或机构对颜色、服饰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 详细解释
- 成语“管色”源自于古代官府对于百姓的严格管理,特别是对于颜色和服饰的控制。这个成语形容掌握权力的人对于各种细节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干预,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官僚主义、权威主义的现象,也可用于形容某些人对细节的过度干预和控制。
- 故事起源
- 成语“管色”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故事《管色》。故事中,一个官员对百姓的服饰和颜色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
- 例句
- 1. 这个部门的领导非常喜欢管色,对于员工的服饰和颜色要求非常苛刻。2. 他是个管色的人,对于细节非常在意,每一件事情都要亲自过问。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管色”联想为一个官员在监管百姓的服饰和颜色,可以想象官员手持着一把彩色的管子。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官府对于百姓的管理制度和服饰规定,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管我们的衣服颜色,说只能穿校服。2. 初中生:班主任管我们的发型和穿着,要求整齐干净。3. 高中生:学校规定校服的颜色和款式,不允许私自改动。4. 大学生:有些老师对学生的穿着要求很严格,管色管到了极点。